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农业食品正文

饮品“瘦身”渐成风 换上新装变相涨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23 浏览次数:205
  随着天气慢慢转暖,啤酒、饮料等饮品的销售也渐入佳境。不过细心的消费者发现,近期上市的不少产品都纷纷换上了新装,虽然价格没有发生变化,但很多饮料的“身材”更苗条了,一些直筒型的啤酒瓶也亮出了“小蛮腰”。饮品“瘦身”成风究竟是何原因?近日,记者进行了多方走访。
  
  饮品“瘦身”成风
  
  “以前不是600毫升的吗,现在怎么只有500毫升了呢?”市民黄女士平时喜欢喝一种柠檬型的碳酸饮料,最近她总感觉这种饮料的“块头”好像变小了,仔细查看后才发现,虽然外包装和价格都没有变化,但容量却比前段时间少了很多。
  
  黄女士发现的变化并非个例。进入4月以来,经历了冬季的销售淡季,各大饮料品牌纷纷推出了新货,抢占旺季商机,记者在连日来的走访中发现,很多塑料瓶装饮料的包装明显较以前纤细,不少饮料的新包装还增加了内凹纹,轻轻一捏,瓶子就陷下去了。
  
  在南宁市朝阳路某大型超市,前来选购饮料的市民络绎不绝,记者在货架上看到,原来容量在550毫升~600毫升的塑料瓶装饮料,很多改为430毫升、450毫升、480毫升不等;355毫升的听装饮料多半改到330毫升。其中,改变最大的可能要数国内某品牌的一款果汁饮料,从600毫升直降为490毫升,虽然该商品的价格也降低了一些,但按每毫升价格算下来,价格依然比过去贵。
  
  “以前20个左右的饮料瓶就有0.5公斤,现在要二十五六个。”在桃源路某小区废品收购点,记者还得到了饮料“瘦身”更感官的佐证。收购点的刘先生告诉记者,以前他是论个收瓶子的,这段时间他发现,很多饮料都换了新瓶子,不但小了,而且更薄,只得改为论斤收购了。
  
  市面上流行“瘦身”的不仅有饮料,一向给人“大腹便便”印象的啤酒也加入其中。在南宁市多家超市,以前640毫升标准装的瓶装啤酒已经鲜见踪影,550毫升~600毫升的包装已经成了主流,其中,一些品牌的瓶装啤酒还一改直筒瓶型的传统装扮,转身露出了“小蛮腰”,容量只剩525毫升。不过记者从超市销售员处得知,虽然“啤酒肚”没了,但它们的身价倒是没有变化。
  
  厂商解释各式各样
  
  “饮品瘦身,容量减少,而价格却没变,这就是一种变相涨价嘛。”采访中,不少发现这一情况的市民都向记者感叹。带着市民的疑问,记者以各种方式反映给了厂商。一些厂商坦然承认饮品“瘦身”是一种“更为温和的价格策略”,但部分厂商的解释却令人匪夷所思。
  
  国内某知名果汁生产企业在南宁的销售人员陈女士告诉记者,把原先600毫升果汁饮料下调为490毫升,是基于该公司一项严谨的科学调查,很多成年人一次喝不完600毫升饮料,而490毫升左右更为合适。下调容量之后,更多消费者就不会出现一次性喝不完饮料,随身携带又不方便的问题,公司觉得这是“一种人性化的设计”。不过对于为什么下调容量后,价格却不调整的问题,陈女士则表示公司没这方面的解释。
  
  电话中,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外资饮料品牌客服人员说,他们公司近段时间确实下调了旗下多款含茶饮料的容量,但这并不是变相涨价,饮料的“瘦身”主要是该公司采用了和国外同步上市产品的时尚设计,内凹纹瓶身更具动感和时尚味道,拿起来也更舒服。他说:“我们公司是有实力的大品牌,产品规格调整更多是出于品牌形象增强,没有暗地里欺骗消费者的意思。”
  
  “不是我们要给啤酒瘦身,是啤酒瓶厂生产标准变了,现在生产640毫升标准瓶的厂家很少了。”对于厂家变相涨价的质疑,区内一家啤酒厂相关负责人这样解释道。该负责人说,社会是在发展的,啤酒也要顺应潮流,和社会主流产品同步,不能老拿以前640毫升的老规格说事。“啤酒瓶的规格难道只能由啤酒瓶厂说了算?”对于记者的这个问题,该负责人始终没有回答。
  
  “瘦身”背后有原因
  
  采访中,虽然部分厂商对于饮品“瘦身”有不同的解释,但记者从多方了解到,其实各品牌饮品纷纷“瘦身”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去年以来生产企业原材料价格上升带来的涨价冲动,以及来自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压力。
  
  “主要原料麦芽、大米都在涨。”国内某大型啤酒企业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大麦价格从2200元/吨已经上涨了20%多,吨酒成本上涨了94元。现在吨酒净成本为1700~1800元,这不包括管理成本、营业费用以及人力成本。今年人力成本上涨了约30%。”
  
  另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去年年底向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门递交一份名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饮料成本影响的调查报告》,称“饮料产品中有60%的产品是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在此轮以水果、乳制品、糖、粮食等农副产品为主的涨价浪潮中,饮料行业受到较大影响”。
  
  在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下,年初以来,国内就有不少媒体爆出饮品企业即将大规模提价的消息,但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企业的涨价冲动也引来了国家发改委和各地价格主管部门的强力介入。据了解,从3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约谈多家日化巨头后,再次更大范围内约谈啤酒等行业企业,要求暂缓涨价,国内多家市场占有率高的饮品巨头均悉数到场。
  
  在政府主管部门的介入下,部分大型饮品企业暂缓涨价已成定局。但面对原材料成本攀升来袭,给饮品“瘦身”这种行为慢慢在业内流行开来。“给饮品瘦身不是一种个体行为,饮品行业一旦有一两个标志企业采取类似行动,就可能带来跟风效应。”一名业内人士如是评述。
  
  变相涨价引市民热议
  
  在业内人士看来,饮品不直接涨价而是采用“瘦身”的方式,除了可以尽量规避来自政府调控的压力外,饮品行业本身的定价规律在其中也起了较大作用。南宁食品批发市场饮品批发商张先生表示,从他多年的从业经历来看,与直接提价相比,减少饮品含量,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要小很多。消费者往往对价格的变化比较敏感,但对实物重量的变化则较为模糊,有些消费者甚至不太关注饮品到底有多少含量,只认准品牌和价格。
  
  此轮饮品“瘦身”风潮实际相当于涨了多少价呢?记者选取了绿茶、可乐、啤酒三种饮品算了一笔账:某品牌绿茶饮料以前为550毫升,现为480毫升,价格不变为2.5元/瓶,实际每瓶涨价0.32元,涨幅为12.7%;某品牌可乐从355毫升降为330毫升,价格为2.0元/瓶,实际每瓶涨价0.14元,涨幅为7%;某品牌啤酒从640毫升降为590毫升,价格为3.5元/瓶,实际每瓶涨价0.27元,涨幅为7.8%。
  
  对饮品“瘦身”现象,消费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市民邓先生说:“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涨,厂家适当提高饮品价格,消费者应该都能理解,但涨价的信息应该更加透明,好让消费者有所选择。”市民黄女士则表示,明的价格得到了调控,暗地里却在涨价,这样对国家宏观调控和物价水平保持在合理水平没有任何好处,她希望这种变相涨价的行为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在饮品的“瘦身”潮当中,记者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彻底改换了新包装,然后降低了饮品容量;另一种则只是相应改写了容量大小,外包装没有任何变化。对此,长期从事消费者维权工作的刘律师认为,消费者对所购商品有知情权。如果产品改换了新包装,容量减少是否涉及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还难以界定,但对于外包装没发生变化的饮品,消费者往往会以为与之前购买的没有区别,而事实上所购饮品已经发生变化,这显然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